每個人都會有面對死亡的時候,藝術大師也不例外!
與平凡人不同的是,藝術大師在離世之后,還有書畫作品可以流傳,供后人瞻仰學習。
這些作品,可分為幾個時期,如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等。搞過收藏的人都知道,書畫大師中晚期的作品,尤其值錢!
為什么?
有句老話:酒是陳的香。書畫也是如此,越老越值錢!
正所謂:人到晚年,越畫越值錢!你沒見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徐悲鴻晚年的代表作,哪一幅不是天文數字?
但是......
看了這倆字是不是心“咯噔”一下,難道還有比這更貴的?
這話說對了!還有一個時期的畫,更值錢!
哪個時期呢?
就是書畫家臨終前所做的最后一幅作品,稱為“絕筆”!
那么,為什么“絕筆”這么受人追捧呢?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一是有相當高的紀念意義;二是從此之后,再無大師的作品問世了!三是有些作品,是大師彌留之際所作,處于無意識或意識不清醒的狀態,完全依靠本能或潛意識創作,徹底擺脫了章法、規矩、技巧的束縛,真正到了“忘我”的境界!這樣的作品,要么給后人巨大的啟發,要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留有無數想象空間。
所以,有什么理由能讓“絕筆”不值錢呢?
1. 王國維
王國維的“頭銜”有很多,如文學家、美學家、史學家、哲學家、考古學家等等,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學術大師。1927年6月2日,他縱身一躍,殞命昆明湖。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的驚世遺書,也是留給后人的“絕筆”!
王國維遺書原文:“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斂,即行藳(gǎo)葬于清華塋(yíng)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犇(bēn)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茍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國維遺書,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此遺書法度謹嚴、氣清質樸、平靜泰然,真正稱得上字如其人。
2. 李叔同
李叔同,著名書法家、音樂家、美術教育家,被后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42年10月13日晚8時,李叔同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安詳圓寂。臨終前3天,他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交給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后絕筆。
看“悲欣交集,見觀經。”七個字的墨色,由潤而枯,一氣呵成,到“見觀經”三字時,墨汁耗盡,用枯筆皴(cūn)擦,最后卻蘸墨,在下面畫了一個飽滿的圓圈,接著用小字書寫日期,墨色同樣豐滿。按常規,日期應在左下角,不知為何要寫到右上方,難道是為了布局平衡還是下方無處可寫?讓人疑惑!
這件絕筆手跡,幅面小,未蓋章,與弘一法師以往中規中矩的作品大不一樣。“悲欣交集”四個字,似乎是為眾生依舊沉淪生死之苦而悲傷,為自己即將脫離“苦海”去往極樂而欣喜,小小一紙“絕筆”,竟別有一番撼人心靈的力量。
3. 齊白石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在北京醫院去世。彌留之際,他艱難提筆,畫了一幅自己生命的謝幕之作 ——《葫蘆》。
這幅《葫蘆》,被稱為齊白石的絕筆。據說,一天早晨,沒人攙扶,齊白石自己從臥室踉踉蹌蹌地走進畫室,站在桌前,畫了這幅畫。
據李可染回憶:當時齊白石已經糊涂了,不知道“九”字該怎么寫,到了“歲”字,直接寫錯了。他完全是憑自己的直覺畫畫,開始時,用黃顏色畫葫蘆,畫了一大一小,一上一下兩個,緊接著畫葉子的時候出錯了,把葉子畫成了葫蘆形狀,而且在葫蘆留白處冒出兩筆淡墨,看上去像破了兩個洞,最后畫藤蔓時,又恍惚了,畫著畫著又畫成葫蘆了。
在那種情況下,還能畫出樣子來實屬不易,但不知為什么,這幅畫卻別有一番韻味,越看越覺得神奇,葉子似乎成了葫蘆的陰影,藤蔓毫無規律的疊繞,更像是展現未知的景象。
4. 鄧散木
鄧散木,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在藝壇享有“北齊(白石)南鄧”的美譽。鄧散木晚年遭遇不幸,因血管堵塞截去左下肢。他一生勤勉,去世前夕還在伏案工作,1963年駕鶴西去,享年65歲。
鄧散木生前最后一幅書法作品,是一首唐詩: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此作將歐體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透出金石氣息,堪稱經典。
5. 潘天壽
潘天壽,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教育家。1969年,從家鄉寧海回杭州途中,偷偷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最后一首詩,此后不久便臥床不起,1971年9月5日黎明時去世。
潘天壽絕筆詩原文:“千山復萬山,山山峰巒好。一別四十年,人老山未老。莫以幽房窄,心隨天地寬。倘能免羅織,自古有沉冤。不因羅罪深,逃名痛未遐。知應得回乎,痛下砭針時。”
此遺作是在非常時期倉促寫成,從詩文和筆跡不難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書法功底。
6. 張大千
1981年7月,83歲高齡的張大千,應日本橫濱著名僑領李海天的邀請,為其旅館大廳繪制《廬山圖》。大千先生作此畫時,身體狀況極差,經常住院治療,時畫時停。由于畫面太大,甚至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非常吃力。
《廬山圖》局部
后來,這幅畫要參加1983年的聯合展出,張大千作了最后一次補畫,只題了兩首詩,沒來得及落款。展覽完之后,原想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再作進一步的潤色處理。可惜,他在當年的3月8日病重入院,4月2日便去世了,《廬山圖》成為張大千沒畫完的絕筆。
7. 王蘧常
王蘧(qú)常,著名書法家、歷史學家。他擅長古章草,作品在日本享有極高聲譽,被日本書法界稱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王蘧常1989年去世,時年89歲,《十八帖》是他的絕筆,書風老辣,個性強烈,不愧為一代章草大師!
《十八帖》原文:“十八日書悉。屢欲我書十八帖,何敢續右軍之貂?但以足下情辭懇款,又不忍拒。此書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謂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
8. 林散之
林散之草書自成一體,被譽為“當代草圣”,與李志敏并稱“南林北李”。1989年10月,病重期間,書寫“生天成佛”四個字,為其最后絕筆。
據林散之兒子林昌庚回憶:“那天父親喝了點人參汁,閉目養神了半個多小時,用有氣無力的筆在宣紙上寫了‘生天成佛’四個字,寫好后,我在他指定的位置蓋了印章。”
寫完之后,林散之閉目端坐,顯得異常安詳、超脫,仿佛在告訴身邊的人,他即將邁向另一個世界。
1989年12月6日,92歲的林散之在南京去世。
9. 啟功
2005年初,啟功住進北大醫院已經好幾個月了,身體極度虛弱。當時,有人請他為即將開業的建川博物館題字,雖然病痛纏身,但他還是在病床上苦撐著寫下了“成都建川博物館”幾個字。不久,啟功先生病情加重,進入長達數月的深度昏迷狀態,再也沒有醒來。
這幅題字,成為93歲高齡的啟功辭世之作。至此,中國最后一位古典意義書法大師,離我們而去,一個時代宣告結束。
10. 吳冠中
“想我,就去看我的畫吧!”這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生前說過的話。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病逝,回頭再看這句話時,已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了!
下面這幅叫做《幻影》的畫,是吳冠中在世時所畫的最后幾幅作品之一。也許,此時畫家已經達到“胸中無筆,神游紙外”的境界,這些作品,在一般人看來,除了一頭霧水還是一頭霧水 ......
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位書畫家早早晚晚也都會有絕筆,只不過藝術大師的絕筆更引人注目,更能觸動人們的情感神經!
絕筆,是一個人藝術生命的結束語,不管是好是壞,都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活過、愛過、恨過、追求過的憑證!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