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首次啟用的物流機器人“諾亞”,引起了醫護人員的好奇圍觀
廣東省人民醫院的手術室內,心外科綜合病區主任岑堅正頭戴特制眼鏡,手拿操控手柄,慢慢地“走入”患者心臟內部。“四周是血壁管,往前走數步后,視野突然開闊,原本隱蔽的病變位置得以暴露。”在此處,岑堅正暫停數秒,用清晰記號標注病灶坐標。
“混合現實技術實現真實心臟和心臟模式的‘重疊’”“3D打印機制作1∶1心臟模型”,7月31日,在“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的新聞發布會上,一部手術室的科幻片引起眾人關注,觀看者直呼“過癮”“神奇”。
這是廣東醫療技術發展的縮影。在這部“科幻片”的背后,一場高科技旋風正席卷醫療界。
“糖小護”還是一名健康管家。若患者出現低血糖,它還能“一鍵通知”家屬和醫生,爭取搶救患者的“黃金時間”。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已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成為不少外科醫生的助手;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首次啟用物流機器人“諾亞”,用于配送藥品、標本以及手術器械。機器人醫生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正式上崗;在癌癥治療領域,人工智能“沃森”已能實現診療方案的推薦……
千百年來,在與疾病搏斗的歷史上,人類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如今,人工智能來了,它依靠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能殺入醫療界,漸露鋒芒。
岑堅正介紹,在傳統的心臟手術中,外科醫生僅能依靠影像材料、經驗尋找病變位置。但現在,有了VR、MR和3D打印等技術,將協助外科更好地完成手術;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吳小劍曾表示,擁有推薦治療方案的“沃森”不回答醫學問題,而是在數據基礎之上,給出幾個可能的方案,供臨床醫生選擇,“醫生始終擁有主動權”。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一位小朋友正在和導診機器人“曉醫”對話。為了增加病人的親切感,許多醫療機器人都被設計了萌萌的外形,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顯示了醫生人文溫度的不可替代性。
在“醫療大咖”看來,也許機器能實現精準診斷。但它始終無法與人媲美。因為機器缺少一種醫學的人文溫度。“它很難實現與病人間的有效溝通、及時疏導病人的心結、做好心理按摩。”
2500年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講過一句名言: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智能機器人的使用,既幫助了醫生,更推進了醫學的向前發展。不過,也應該相信,醫生在面對患者時的制勝法寶——“有溫度的對話”永遠不會過時。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