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凡
全球地熱能發電概況
近年來,人類活動中對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災害進程,再加上各國政府和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抬頭,節能減碳與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已是各國政府最為關切、亟待優先解決的課題。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當然也不會置身之外,而是以實際行動認真履行國際減排公約并積極推動相關減排計劃。中國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先后密集公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等。可見,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是中國政府刻不容緩的大政方針,亟待快速推進和實施。
目前可以利用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地熱能、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其中,地熱能發電具有不受環境影響、無需燃料供應、全年365天恒溫穩定運轉、發電容量因子高(Capacity factor)注1等諸多優點,在各種清潔、可再生能源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比擬的優勢。美國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EIA)統計了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平均容量因子(圖1),其中,地熱能發電的容量因子高達95,是光伏發電的4.5倍。美國GALAXY公司資深副總 Diamon說:“這代表相同規模電廠的地熱發電量是光伏發電量的4.5倍,這還不考慮土地成本,并且地熱發電不中斷、維護成本低,是目前最佳的再生能源及基載電源”。
圖1 不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容量因子(據EIA)
THINK GEOENERGY對全球地熱發電市場統計表明(圖2):截至2018年2月,全球已安裝的地熱能電廠規模達14,060MW(兆瓦),正在建設或已通過開發之電廠規模高達14,000 MW(兆瓦)。在已裝機的地熱能發電容量中,美國3,591MW(兆瓦)最多,其次為菲律賓的1,868MW(兆瓦)及印度尼西亞的1,809MW(兆瓦),中國地熱能發電的發展則相對遲緩。印度尼西亞因火山及離島多(電網跨海難度高),故政府大力推動,獲得了大量國際金融資源資助,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地熱能電廠發電容量高達3,958MW(兆瓦),為所有地熱能發電的國家中最多。美國因之前受法規限制而停滯,但在深層地熱技術開發成熟及政府法規修正后,也開始加速開發中,已取得開發許可的地熱能發電容量有1,248MW(兆瓦),另外正計劃新開發的地熱能電廠容量超過5,500MW(兆瓦),新建或改善電廠計劃超過140個。與上述國家對比,中國在地熱能發電開發進度上則較為緩慢。此外,Mordor Intelligence分析結果表明(圖3):2017年到2023年,全球地熱能發電容量將逐年上升,2023年將超過22,500MW(兆瓦)。
圖2 THINK GEOENERGY對全球地熱能發電市場的統計結果
圖3全球2023年地熱發電容量(據Mordor Intelligence)
據 THINK GEOENERGY資料可知,全球高溫地熱資源最豐富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火山帶。THINK GEOENERGY全球地熱能發電潛力分析結果(圖4)表明:日本、中國東南沿海(如臺灣、福建、廣東一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約有70,900MW(兆瓦),中南美洲約有58,200MW(兆瓦),北美洲約有32,200MW(兆瓦))、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約有5,950MW(兆瓦),東非約有11,600MW(兆瓦)。
圖4 全球地熱能發電潛力(據THINK GEOENERGY)
綜觀圖4所示的全球主要地熱場區,包括美國、墨西哥、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西蘭、土耳其、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其地熱能發電技術大多來自美國。美國GALAXY資深副總Diamon說:“美國近年來受惠于頁巖氣的水平井壓裂技術及增強型地熱開采(EGS)技術成熟,地熱電廠的開發得以大幅擴大產能規模并有效降低發電成本,過去傳統電廠發電規模僅約數十兆瓦(MW),現在地熱能電廠動輒100MW甚至200MW”。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中國也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高溫地熱資源豐富區,但尚未有效開發利用地熱能發電。而在美國、墨西哥、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西蘭等國都建有規模不小的地熱電廠。美國GALAXY資深副總Diamon建議:“中國若要奮起直追,第一可以模仿美國的政策,由政府帶頭主導,除法規的配合修正外,搭配誘人的抵稅措施及大幅經費支持,美國聯邦政府對單一示范電廠開發提供了動輒上億美元的補助,才可以發展技術研發,其中已發展地熱技術研發的國家,地質勘探調查經費也多是由政府出資完成;第二,可以開發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中國北方地熱肩負發電及供暖任務,不像世界其他國家純以發電為主,宜由政府支持發展開發利用電能及熱能,有效分配和優化智能地熱系統技術(Smart Energy Optimization);第三,就是積極扶持中國企業引進國際地熱能發電技術,政府可以給予相當政策支持及財政扶持,這樣可以加速國內地熱電廠的開發規模,能提升技術水平”。美國GALAXY資深副總Diamon還特別強調:“若要發展地熱能發電,政府必需大膽投入,不能只依賴學術討論。數千公尺的地底下,幾乎沒有人去過,唯有大量商業電廠的實際營運,才能累積真正的自有技術”。
美國的地熱能電廠商業運轉已有近百年的經驗,除了地熱資源勘探分析和水平井壓裂技術獨步全球外,如何達到高效率及低成本發電亦是其關鍵技術。傳統之直接干蒸汽(Direct dry steam)方式因效率較差,成長有限,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新技術的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包括閃式(Flash)-單閃或雙閃、雙井式(Binary)或復合循環(Combined-cycle)等方式。同時,美國還改良了有機朗肯循環發電機(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技術,可以使發電效率由16%提升至35%,大幅增加了電量產出并降低發電成本。
有機朗肯循環發電機技術(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傳統燃煤或燃油發電機的工作溫度超過1000℃,然而目前用于發電的地熱溫度僅在120℃-200℃,因此地熱發電不能采用傳統之高溫蒸汽發電,而是要采用有機朗肯發電循環系統(ORC System)。
如圖5所示,有機朗肯循環(ORC) 發電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低溫沸點的有機工作流體冷媒取代高溫發電用水,將熱源、冷源的溫差能轉為電力。其工作溫度為120℃-200℃,冷熱溫差越大,發電效率越高。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技術常用的冷媒種類及其溫度如圖6所示。
圖5 有機朗肯循環 (ORC) 發電技術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6 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技術常用的冷媒種類及其溫度
近年來,應用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技術發電規模不斷增加。Energy Procedia提供的數據表明(圖7):至2016年底,全球ORC技術發電裝機1754臺,總容量為2701MW。其中,地熱發電應用超過2000MW,占74.8%。其次,生物質能源(Biomass)發電占11%。再其次是工業余熱再利用發電,如水泥廠、玻璃廠等高耗能產業。
圖7 應用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技術發電規模及電源類別(據Energy Procedia)
此外,不同燃料的熱電轉換效率會嚴重影響發電成本,差異可能高達3倍左右。因此,需要依據地熱資源狀況(包括溫度、熱流量及蒸汽干度等),設計客制化的、最適合的發電系統(圖8),依據最優的成本效率選擇單閃有機朗肯循環(FORC)或雙閃有機朗肯循環(DFORC)等方式。
圖8 不同燃料的熱電轉換效率及客制化設計方案
傳統干熱蒸汽系統(Dry Steam)
傳統干熱蒸汽(Dry steam)系統自地下抽取熱蒸汽后直接推動渦輪發電機,剩余熱氣或熱水再經過冷卻塔降溫。干熱蒸汽系統采用低壓及大量蒸汽操作,該類 型地熱發電廠使用蒸汽要高于150°C,通常蒸汽進入渦輪干度需要至少99.995%,以避免結垢或渦輪機或管道的組件被腐蝕。直接干熱蒸汽設備從8兆瓦到140兆瓦都有。但傳統干熱蒸汽能源浪費高,一般轉換效率最高約16%(依地熱能量而定),若是熱源帶水分過多時,其轉換效率將更差。當然,因為結構單純,建置成本也較低。干熱蒸汽系統通常應用于熱源充足及較干蒸汽的環境下。
圖9 傳統干熱蒸汽系統(Dry Steam)基本結構
閃式(Flash)系統
這是目前地熱發電廠采用最多的系統。是在干熱蒸汽系統多加了氣水分離器,蒸汽是從分離中獲得的,稱為閃爍。分離出的蒸汽直接輸往渦輪機發電,發電后產生的冷凝物則送去冷凝器(Condenser)重新注入或者到較低壓處再閃爍。假如熱源熱量較不夠充足,系統壓力容易下降就會導致溫度掉下來,渦輪便會無法推動發電,這時就需要采用閃式系統。一般熱源最好要能超過180℃,經過越多次閃爍,發電容量會較大,如單閃(Single Flash, SF)(圖10)約在0.2-80兆瓦,雙閃(Double Flash, DF) (圖11)在2-110兆瓦,三閃(Triple Flash, TF) 在60-150兆瓦。雙閃比單閃輸出電力最高可增加近20%。(圖12)
當然,越多閃爍,建置成本也越高,也不一定效率就會提高,美國GALAXY資深副總Diamon就強調:“必需經過有豐富經驗專家詳細嚴密的分析該處的地熱條件作設計,才能達到預期效能,并不是每個地熱電廠都一致,都用一樣的發電機,也不是發電機越大就越好,完全都取決于地熱田之熱能結構而定,全球的地熱電廠幾乎都是客制化設計”。
圖10 單閃系統(Single Flash)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11 雙閃系統(Double Flash)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12 單閃系統(Single Flash)與雙閃系統(Double Flash)發電效率對比
單閃ORC系統(Single Flash ORC, FORC)基本結構如圖13所示,單閃式FORC發電系統減少浪費熱水氣能源,再蒸發利用,其總轉換效率可比單閃(SF)增加近25%,電量輸出如圖14所示。
圖13 單閃ORC系統(FORC)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14 單閃ORC系統(FORC)電量輸出情況
雙閃式DFORC發電系統總轉換效率可比SF增加近35%,電量輸出如圖15所示。
圖15 雙閃ORC(DFORC)系統電量輸出情況
目前,地熱電廠以閃式有機朗肯循環(Flash ORC)系統為主,但是必需依據不同地熱資源作最適合的設計,并非一成不變。美國GALAXY資深副總Diamon再次強調:“地熱井工程成本浩大,在同一個生產井抽取出同樣熱量的蒸汽下,若發電效率不理想就會直接影響總發電效能,因此,采用何種發電系統非常重要,是要選擇SF、DF、FROC、DFROC還是復合式ROC,一定要有豐富經驗專家作計算設計,才能達到最佳效能,將開發出的熱能浪費降到最低”。
中國雖然燃煤燃氣發電機數量在全球領先,但對于低溫閃式有機朗肯循環(Flash ORC)系統裝機量還是較為落后,亟需開發相關技術。首先,中國得有大量的地熱市場,才能扶持閃式有機朗肯循環(Flash ORC)技術的發展。以土耳其為例,不吝引進美國技術,經過10年努力,電廠規模超過1000MW(兆瓦),才開發出自有地熱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技術,這個做法值得我國學習。
數據提供 : 美國 GALAXY INC.
注釋
注1 : 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是發電廠的平均發電量除以額定容量,介乎0到1。不同類型發電廠的容量因子會有很大差異。若是24小時以滿載額定容量運行,容量因子接近1。停機維修時,容量因子便是0,火電廠或核電廠在正常運轉下容量因子幾乎可達到1,但逢每年歲修會關機,容量因子就會降至0,歲修后重新啟動則會再逐漸爬升至1。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因子則會受天氣影響。在夏季,水電廠平均發電量會較高,容量因子便較高,但如果冬季枯水期時容量因子會較低。所以發電廠有較高的容量因子,其發電平均成本會較低。因為發電廠可以減少固定成本,如投資發電機及租地的支出,電力公司可有較大利潤。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