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備受矚目的全球首個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技術委員會第一次工作組會議暨海洋塑料產銷監管鏈標準第一次工作會議在線上順利召開,來自各領域近80位與會者,共同探討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案。
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CPRRA)副秘書長劉叢叢在主持會議時說,“海洋塑料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一個環境問題,我們看到了,目前各利益相關方,從不同角度和維度來應對海洋塑料的污染問題。協會作為一個已塑料循環、塑料廢棄物綜合利用為主的一個組織,希望憑借我們的優勢與更多產業鏈上的機構展開合作,一起尋找海洋塑料污染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國塑料可持續發展協會(CSPA)秘書長汪軍博士介紹說:“海洋塑料,這一議題在很早已經出現。但直到2017年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和世界經濟論壇出了一份報告之后,海洋塑料污染的嚴重性才引起了整個世界的關注。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出現了,海洋塑料還沒有一個完全明確的定義,今天我們會討論到定義的問題。”
汪軍表示,“海洋塑料在不同類別里,對于它的回收利用和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都是不一樣的。在概念不清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定義的話,對于海洋塑料是沒有辦法進行認證工作的。”
華東師范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介紹,“這個海洋塑料防治技術委員會在世界上好像是第一家吧,我沒有聽說在哪個國家成立這個事情。自從中央、發改委、生態環境部關于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的意見正式公布后,塑料垃圾防治在制定各自的規劃和措施。這個技術委員會成立的非常及時,對海洋塑料的污染應對,已經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
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CPRRA)常務副會長王旺認為:“大家要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沒有中國來參加,這件事是不可能實現的。汪軍博士一直在幫助協會,推動協會一步步成長,實際上成立這個海洋塑料防治技術委員會,從去年年底就開始籌備,這個在中國來說,還是一片空白。這個塑料可回收性和設計指南的系統工作,都是汪軍博士帶著全球領先的經驗,帶著我們的團隊在共同開展。所以今天成立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技術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工作組會議,特別感謝汪博士4年來,為祖國塑料循環利用行業所做的工作。”
成立全球首個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技術委員會,最初的出發點就是要找到減少海洋塑料一系列的技術解決方案,面向未來解決塑料污染削弱塑料污染物。如果解決了塑料污染物,自然也能大規模減少海洋塑料的產生。王旺介紹,“解決塑料污染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它需要通過政策、技術、商業、金融等多種手段來配合實施。整體解決海洋塑料污染工作,非常復雜。面對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們協會會與品牌企業、聚合物公司、塑料循環再生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公益環保組織一起,來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全球首個海洋塑料定義意見開始征集
海洋塑料垃圾危機比表面看起來要復雜得多。據統計,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總量近3億噸,每年有400萬到1200萬噸的塑料垃圾從陸地流失到海岸和海洋。海洋垃圾中約99.9%都是塑料,在有些海域,海洋最大塑料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0萬個塑料碎片,并且絕大多數碎片都來自于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到的消費品,諸如包裝袋、塑料制品等等。
塑料、瓶子、繩索和漁網漩渦,當人造垃圾卡在循環的大洋環流時,就會造成垃圾帶。目前,地球上產生了5個巨大的垃圾帶,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帶。調查發現,太平洋垃圾帶的面積是法國面積的兩倍多,其中含有至少7.9萬噸塑料。
塑料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多生物地球生態循環至關重要。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著不計其數的生命,其中包括許多鳥類、海龜、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它們對覓食的海洋動物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海洋塑料垃圾問題
海洋垃圾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場全球范圍的商業變革,從材料選用到設計理念,而這些都需要企業投入巨大的努力,這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由于塑料的耐用特性和洋流作用,塑料在全球海洋中無處不在,包括南大洋最便遠的地區。
海洋的陸地活動使得它們到處飄浮。即便有著這樣的流動性,中國海域微塑料的分布密度比看來依然觸目驚心。以黃海和東海的情況來看,東海微塑料的數量以及重量密度要高于黃海,東海浮動塑料的數量密度比最低值的海域生態系統高出40多倍。這些大量堆積于中國近岸海域的難以被帶走的微塑料垃圾,時間可能會讓它們慢慢離開,但卻很難徹底銷毀它們的形跡。
現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戰爭才剛剛打響,我們丟棄的垃圾每年有大約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失到海洋或海岸,相當于每一秒一輛載滿垃圾的卡車運往海洋。
這其,有80%的海洋塑料來自陸地活動,主要是塑料袋、瓶子、包裝和工業廢品等,所以解決海洋污染還是需要從陸地解決。
另外20%來自捕魚船隊,漁具就占到塑料碎片總量的10%左右。如果這樣的垃圾生產速度持續下去,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數量將比海洋魚類還要多。
鮮為人知的海洋微塑料問題
與會專家介紹,上述提到的污染數據,只是海洋塑料污染的表象,由于深海測量技術的缺失,更多流失在海洋深處的塑料垃圾和塑料微粒無法被統計。
“微塑料”這一概念是科學家于2004年提出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的,其危害也是在近幾年才引起學界和環境保護者的重視,有“海洋中的PM2.5”之稱。
微塑料的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初生微塑料,指經過河流、污水處理廠、道路途徑等排入水環境中的塑料顆粒工業產品,如化妝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顆粒或作為工業原料的塑料顆粒和樹脂顆粒;另一類則是次生微塑料,由大型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細小顆粒。這些進入海洋的微塑料顆粒主要是在人類生產活動中進入河流的,包括因風化和事故造成的船舶涂料泄露、輪胎磨損,道路風化、建筑廢料等。
室內實驗證實了攜帶有機污染物的微塑料可通過攝食轉移至生物體內,威脅海洋生物健康。橈足類、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都會攝食微塑料,塑料中含有的化學添加劑也可能對生物造成毒害。
這些塑料微粒可能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身體,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在公海上飄浮的塑料垃圾中,微塑料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其污染密度遠遠高出人們的一貫認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微塑料大多集中于海灘,很多尚未真正進入海洋生態系統,但海浪的沖擊早晚會將他們帶離海灘,進入范圍更廣的海域,最終的流向是不可控的,造成的后果亦是未知。
參加此次會議的有國內研究海洋塑料的科研機構、關注海洋塑料的消費品牌企業、聚合物公司、塑料循環再生企業,以及公益環保組織。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海洋塑料項目主管彭谷雨博士做了《海洋塑料污染背景介紹》的主題發言。上海奧賽爾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夏文君介紹了公司運營中的實際案例;汪軍博士介紹了海洋塑料定義及協會后續將要開展的海洋塑料方面的工作;UL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業務拓展專員劉文先生分享了UL海洋認證塑料方面的環境安全和海洋方面的案例。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