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行業發展分化,支付產業經歷重新定義
•支付行業發展主線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3.0時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主導了個人支付生態變革,而2019年即將開啟下一階段:產業支付生態。
•未來,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發展路徑將明顯分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掌控個人用戶生態,其它支付公司的機會在于產業支付生態,行業迎來重新定義。
新技術驅動,“支付即服務”是未來趨勢 •數字技術是未來支付行業基礎,云計算、大數據、AI、IoT等四項技術在支付行業大范圍應用。未來,區塊鏈是支付體系的潛在顛覆者。 •“支付即服務”將成為未來主要服務模式,即通過開放API技術,將支付核心能力嵌入產業各類相關場景中,SaaS服務商將成為支付新生態重要助力。
國內產業支付生態機遇巨大,跨境支付仍待爆發 •未來5年,產業支付生態蘊藏巨大機遇,開放API和SaaS服務生態是行業兩大核心要點。2024年,產業支付生態預計為第三方支付行業貢獻40萬億新增支付額。另一方面,跨境支付是快速增長的領域,中國支付公司需要逐步國際化。但從支付額上來看,跨境支付仍有待爆發。
展望未來,第三方支付將迎模式變革
•隨著業務模式變化,支付本身的地位也從單一服務項,變成了產業生態的基礎設施。基于支付,生態前景寬廣。
• 原本依賴手續費微薄收入的支付行業,商業模式有望迎來變革,增值服務價值未來將遠超支付服務本身。
01
第三方支付新時代 從2010年央行首次頒發《支付業務許可證》算起,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走過了將近10個年頭。將牌照發放之前的“草莽時代”考慮在內,第三方支付行業經歷了三個時代。未來,在新技術、新需求的推動下,行業將進入下一個時代——產業支付生態。
1.1第三方支付定義
廣義上,一國支付體系包括境內支付(Domestic Payment)和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兩部分。例如,中國境內支付體系建設在CNAPS(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 )之上,而跨境支付建立在CIPS(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之上。
第三方支付,已成為中國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對第三方支付的定義遵從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即第三方支付指的是非金融機構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和受理、銀行卡收單及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其他支付業務等,部分或全部貨幣資金轉移服務。提供這些服務的公司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即第三方支付機構。
本報告中,關于境內支付部分主要研究這類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并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商業銀行、聚合支付(即四方支付)等;跨境支付相關部分,主要通過產業鏈進行定義,即研究對象包括從事外卡收單、境外資金歸集和下發、結售匯等環節的公司,存在大量非持牌的支付機構。 1.2支付產業鏈劃分 支付產業鏈復雜,且相互之間概念的定義并不清晰。例如,銀聯在發卡場景下是卡組織,而在收單業務流程中又被稱為轉接機構,導致根據支付業務流程定義的產業鏈往往是混亂的。 愛分析從國內支付體系運行出發,將支付產業鏈分為四個層次:支付監管體系、支付清算系統、支付服務體系、支付工具,對行業參與者進行分類。 支付監管體系,主要是央行(中國人民銀行),跨境支付中還涉及到外管局。支付清算體系,則包括CNAPS和CIPS兩大支付系統,支付服務商則是支付清算體系的參與者。例如,銀聯是CNAPS的特許參與者,其CUPS系統(銀聯支付清算系統)是CNAPS的組成部分之一;第三方支付機構則是CNAPS的間接參與者,通過銀聯間接參與支付清結算。支付監管體系和支付清算體系組成了國內支付基礎設施。 支付服務體系,則包括各類具備牌照和提供實質性服務的組織,包括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各類支付服務機構向客戶提供支付工具,包括銀行卡、票據、匯兌等銀行提供的傳統支付工具,也包括主要由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條碼支付、聚合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
1.3支付行業進入4.0時代 從主要參與者的業務模式、監管政策等方面來看,第三方支付已經走過三段發展歷程,4.0時代的新篇章正在開啟。 1.3.1 支付1.0時代:支付網關為主 支付1.0時代,即2010年之前,央行尚未頒發牌照,行業發展處于草莽時代。這一時代,支付公司典型的業務模式是“支付網關”,主要服務對象是電子商務。所謂支付網關,指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整合不同銀行支付接口,統一封裝后輸出給各商戶,解決了各銀行網銀接口非標的問題。 同時,受淘寶電商發展驅動,支付寶成立并迅速擴張規模,中國版“虛擬支付賬戶”模式誕生。但由于監管缺位,挪用備付金等亂象多次出現。 在支付網關和虛擬賬戶基礎上,支付公司為航旅、基金銷售等行業搭建解決方案。例如匯付天下早期服務航空票務領域,搭建代理商與航空公司清分的賬戶體系,使得用戶支付給代理商的票款可以快速結算到航空公司賬戶,從而完成實時出票。 1.3.2 支付2.0時代:虛擬支付賬戶與線下收單爆發 2010年, 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出臺,第三方支付行業進入規范發展階段,網絡支付和銀行卡收單兩項業務彼此成就。 一方面,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電話支付兩項牌照的頒發,使得虛擬支付賬戶模式合規,迅速取代支付網關。即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流程不再需要通過銀行卡發起,而是以虛擬支付賬戶為基礎進行交易,從而支付公司獲取了大量真實的資金流、信息流。進而,支付公司的商業模式不再僅限于單一的銀行手續費分成,各類增值服務以及資金池利息收入逐漸成為營利點。 另一方面,銀聯將收單權限下放給支付公司。借助代理網絡,各大持牌公司POS機具迅速在全國鋪開,線下收單交易量爆發。 1.3.3 支付3.0時代:個人支付生態 以2015年,微信支付(財付通)憑借春節紅包入場作為標志,支付行業進入3.0時代。由于NFC、二維碼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的應用成熟,各類電子錢包迅速取代現金和銀行卡,成為個人用戶支付的首選工具。最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統治了個人用戶電子錢包,分別掌握5億及8億活躍用戶;其它電子錢包,如手機廠商與卡組織直接合作推出的支付工具Apple Pay、Huawei Pay等,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隨之而來的是,線上和線下支付工具開始融合。例如,用戶掃描線下聚合支付二維碼,實際上是跳轉至線上進行支付;而出示條碼支付,本質上算作線下收單。 支付行為碎片化,手握大量活躍用戶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成為壟斷個人用戶支付數據的寡頭。在壟斷數據的基礎上,兩大支付巨頭構建出強大的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如消費信貸、理財、保險等。
1.3.4 支付4.0時代:決勝產業支付生態 2019年開始,產業數字化趨勢明顯(含政務領域) ,為第三方支付在各個垂直產業的滲透提供了新機遇。支付4.0時代——產業支付生態,正式拉開大幕。 產業數字化分為逐步提升的三個層次:信息化、在線化、智能化。信息化指的是IT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企業服務客戶和經營管理在線化的基礎;在線化普遍基于云,包括用戶交互場景,以及企業經營場景的在線化;未來智能化時代,基于在線化沉淀下的各類數據,企業各類經營決策將從人力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在此基礎之上,產業經營生態化越發明顯,越來越多覆蓋產業客戶端到端經營管理需求的解決方案出現。在這一過程中,第三方支付的價值度也隨之提升:從單一的支付服務到基于數據的分析決策。
最終,有能力的支付公司將直接成為行業經營管理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形成不同細分產業的支付生態。 在零售、教育、物流等經營在線化相對成熟的行業,第三方支付服務商已經逐漸滲透并開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進而形成競爭壁壘。例如,餐飲場景下,美團提供獲客、支付、進銷存管理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單純提供收單服務的支付公司很難與之抗衡。 1.3.5 未來支付產業圖譜 服務產業支付需求,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能力要求不再僅限于早期的支付處理能力和通道能力,也不同于3.0時代,C端流量獲取能力和用戶運營能力;支付公司要對產業運作模式有足夠的了解,例如上下游如何進行采購、總分店之間如何進行分賬等,才能搭建合適的垂直領域賬戶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供支付工具、綜合解決方案。 基于產業趨勢判斷,愛分析認為支付行業參與者模式在未來會進一步分化:微信支付、支付寶深耕個人支付生態,為不同產業設計解決方案并非其所長,但可以基于C端流量為產業提供營銷、數據分析等增值服務;其它第三方支付公司未來的機會在產業端,即從產業客戶需求出發,定制支付在內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形成產業支付生態。
1.4 未來5年產業支付生態規模達60萬億 根據愛分析調研及測算,2018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TPV(總支付金額)為149.6萬億(人民幣元,下同。不含紅包、錢包內轉賬等非商業交易),其中133.8萬億屬于個人支付生態,15.8萬億屬于產業支付生態。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當前格局下占絕對主導地位,合計占全行業TPV接近90%。 預計從2018年到2024年,第三方支付全行業TPV增速將維持在13.8%的穩定年化增長,2024年TPV預計將達到325.0萬億。其中,個人支付生態仍有增長潛力,預計CAGR為12%,略高于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名義增速,支付額達到264.1億元;產業支付生態規模將以保持25.2%的年化增速,規模達到60.9萬億,占TPV比例從2018年的10.6%上升至18.7%。
02
行業潛在變革趨勢 支付行業一向是新技術應用的前沿陣地,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到IoT、區塊鏈,均可以在支付行業找到大規模應用的場景;另一方面,支付作為“離錢最近”的行業,同樣也是監管重點把控的領域。 未來,行業仍然存在大量潛在變革趨勢,但萬變不離其宗,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通過新技術應用、順應新監管規范,是支付行業探索未來變革的幾大核心抓手。 2.1數字技術滲透支付行業
面對個人用戶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趨勢,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支付行業未來基礎。目前階段,云計算、大數據、AI、IoT等四項技術在支付行業已經形成大規模應用,未來區塊鏈是行業潛在顛覆者。
云計算在第三方支付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例如,為應對高并發的交易場景,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將底層架構切換為分布式的私有云架構,具備強大的彈性擴容能力。隨著行業SaaS滲透,未來支付服務主流形式將發生轉變,通過基于云的開放API接口與各類行業SaaS深度結合。 大數據技術是另一項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一方面體現在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支付交易風控,另一方面體現在精準營銷等增值服務中。但隨著政策對于數據隱私保護提升,大數據技術未來在應用層受限;數據隱私保護更強的AI技術,如聯邦學習,將在風控、營銷等應用對大數據技術產生替代。 IoT技術在支付的應用主要體現在NFC的支付方式,短期內在與條碼支付的競爭中居于劣勢。隨著5G商用化,萬物互聯的時代或將到來,NFC有望翻身,智能硬件廠商有機會躋身個人用戶支付生態。例如,全球范圍內Apple Pay單季支付額已經超越PayPal,并與高盛推出聯名信用卡,成為個人非銀支付生態重要勢力。 2.1.1 未來趨勢:支付即服務 云計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帶來新模式——“支付即服務”落地,即支付公司基于標準的開放API接口,將支付核心服務開放到產業服務生態中。 這一模式與之前支付領域構建的“行業垂直解決方案”存在顯著區別:第一,底層架構變化,支付機構傾向于提供標準的開放API接口,細分行業的需求基于標準API進行定制開發;第二,支付服務成為產業綜合服務解決方案中的一個標準模塊,因此支付與SaaS的結合將愈發緊密。 在API基礎之上,支付機構與產業主體間數據交互過程將更加合規,例如其它第三方通過用戶賬戶和密碼爬取各類信息的行為將被有效杜絕,基于大數據和AI的分析與決策服務將更進一步。 根據愛分析測算,2019年中國整體云化滲透率約7%,預計2024年將提升到20%。未來隨著云化滲透的提升,“支付即服務”模式前景廣闊:電子支付領域(包括企業網銀)規模超過2700萬億,預計未來5年“支付即服務”模式將占據100萬億以上份額。
國內,在云化程度相對高的產業中,如零售、教育等領域,已經有類似的模式落地。例如,匯付天下與零售SaaS服務商微盟合作,推出“支付+營銷”的SaaS解決方案,服務微信生態的小微商戶。 “支付即服務”將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務模式產生很大改變:第一,支付公司不再依賴傳統的代理網絡和直銷人員進行獲客,而是通過綁定SaaS服務商進行批量獲客,效率顯著提升;第二,對于有實力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說,自建或收購垂直場景下的SaaS將成為常態;第三,支付手續費抽成重要性將下降,高毛利的SaaS服務將成為支付公司未來收入重要增長點。 2.1.2 區塊鏈是支付體系潛在顛覆者 區塊鏈技術源自比特幣,本身就是不依賴任何主權國家信用背書的全球化數字貨幣體系。在支付應用中,區塊鏈技術本身有著諸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基于信息不可篡改特性的用戶身份認證、基于強分布一致性的清分信息同步、基于智能合約的支付流程處理、基于可追溯特性的支付監管等等。因此,區塊鏈技術在支付體系的四個層次:監管體系、清算體系、服務體系、支付工具,均有相當大的顛覆可能性。
區塊鏈技術未來在支付體系中的潛在地位從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邊緣應用、主流應用、支付體系重塑。 未來區塊鏈技術在支付體系中地位高低主要取決于兩點因素:第一,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商業應用成熟度,目前無論是公有鏈還是聯盟鏈,其TPS都無法支撐相對高并發場景的交易處理; 第二,監管對于區塊鏈的態度,國內監管對于區塊鏈技術應用顯示鼓勵態度,對于比特幣等現有數字貨幣持否定態度,但并不排除未來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可能性。 2.2監管深入支付新生態 由于直接處理大量資金的轉移,第三方支付行業一直是嚴監管領域,從2010年行業實行牌照制度準入開始,監管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對于持牌機構的經營細節一直在進行規范,例如推出賬戶分類制度、不允許“二清”、規范條碼支付等等。
2.2.1 “斷直連”重塑支付業態 “斷直連”和網聯平臺的上線,是近年來對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實際業務沖擊最大的政策。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在互聯網支付場景中普遍處于“三方模式”下,即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集成了各銀行的支付接口,取代銀聯電子和收單行,直接進行跨行支付信息處理;清算環節,支付機構也可以通過在銀行間設置備付金頭寸的形式,進行跨行資金調撥。第三方支付機構相當于取代了卡組織的定位,直接與銀行進行支付手續費議價,不透明的費用及收入空間較大。 “斷直連”之后,所有互聯網支付業務按規定接入網聯,同時對支付機構設置在各銀行的備付金賬戶進行銷戶處理,即互聯網支付與線下收單模式基本一致:支付處理和轉發統一接入網聯,跨行資金清算環節通過銀聯CUPS系統。
隨著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通道優勢消失,行業費率和通道成本趨向均一化,過去依靠提供支付通道收取手續費的商業模式難以維持支付公司的盈利模式,這也在倒逼支付公司拓展其它業務,形成行業差異化。 2.2.2 監管面臨新支付生態挑戰 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監管多為“事后監管”,即允許金融創新模式發展,再根據實際業務情況決定是否允許創新模式繼續發展,并制定相關監管法規。例如,2014年央行曾一度叫停支付寶的條碼支付,但2018年則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對條碼支付業務進行詳細規范。 未來,支付領域新技術、新生態的快速更新迭代對于監管形態的不斷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產業支付生態中,支付即服務模式對于支付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包括業務模式的重新定義,也包括愈發重要的數據隱私保護。在這一領域,歐盟《新支付服務指令》(PSD2)是國內監管可以借鑒的方向——PSD2明確要求銀行通過專用API,開放用戶支付帳戶信息、付款啟動(Payment Initiation)兩類數據,提供給官方授權的第三方服務商。在用戶授權下,第三方可以調用特定數據,但不能進行敏感信息存儲。
03
產業支付生態機遇 愛分析認為:個人支付生態短期內由支付寶和微信主導已成定局,不會發生改變;未來第三支付行業的機遇在于產業支付生態。 本部分將解答關于產業支付生態的兩大問題:第一,未來產業支付生態有多大想象空間?第二,第三方支付公司該如何切入這一領域? 3.1個人支付生態短期大局已定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財付通)在個人支付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且短期內不會被其它競爭者顛覆。 根據愛分析調研及測算,2018年全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筆數分別為1975億筆、 4665億筆(含紅包、轉賬等非商業支付),TPV(總支付額)分別為65.5萬億和61.3萬億(未去除雙向統計)。這其中,大部分屬于個人支付領域(包括C2C和C2B),與銀聯云閃付、京東支付等個人支付領域為主的服務商形成巨大檔次差距。
未來5年,只要兩大巨頭的滯留式電子錢包(Staged Wallet)合規性不受監管挑戰,其在個人支付生態的絕對領先位置不會受到動搖。未來物聯網終端的普及可能帶來改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潛在競爭者是智能硬件廠商(如華為、Apple、小米等)及其合作伙伴銀聯。 3.2 產業支付生態大有可為 2019年,國內產業支付領域生態化趨勢明顯,第三方支付與SaaS服務商的強強聯合正在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另一方面,在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下,跨境支付領域正待爆發,第三方支付需要抓住布局機遇。 3.2.1 產業支付生態帶來40萬億機遇 未來,產業經營管理場景云化滲透率提升,為行業帶來下一波增量機會,這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難以進入的領域,也是其它支付機構的天下。 這一潛在市場可滲透的方向有兩點:第一,服務B2B交易,提供數字化的支付解決方案;第二,提供支付、賬戶管理等在內的企業經營管理綜合解決方案,更適用于交易路徑復雜、格局相對分散的產業鏈。服務形式上,則是以云和開放API為主的新模式,支付即服務。 新支付模式滲透與產業云化滲透率成正比,2024年中國云化滲透率將從當前的7%提升到20%。基于此,愛分析預測,未來5年后,即2024年新支付模式滲透率為5%,對應130億的潛在TPV增量。
其中,服務大宗B2B交易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主要由銀行提供,通過開放API,將支付與匯兌、委托收款、信用證等金融工具打包,服務B2B交易場景,支付規模占比較高;其余場景則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為主,愛分析預計,第三方支付公司2024年在新模式中占比約30%,對應潛在增量TPV為40萬億。
3.2.2 支付如何服務產業生態 支付公司服務未來產業生態,總體形式上一定是基于云和開放API,提供整合式的支付核心能力和相關數據分析能力,也就是支付即服務模式。但實際落地過程中還存在兩個難點:第一,第三方支付公司該選擇哪些行業?第二,如何切入某一行業,并進而提供綜合性SaaS解決方案? 愛分析認為,支付公司在未來行業布局上,應該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行業交易規模與集中度,支付行業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年GMV(成交總額)在1000億以上,頭部10家公司集中度(CR10)低于50%的產業,是支付公司應該優先考慮布局的領域,例如教育、物流; 第二,行業云化滲透比例及增速,最具機會的是那些上云進程明顯加速的行業,在未來5年內可以產生大量機會; 第三,開拓的行業與自身現有資源、能力匹配程度要相對高。例如,傳化支付依托母公司傳化智聯在物流領域的背景,為行業客戶提供包括支付、供應鏈金融、保險等在內的綜合解決方案。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服務行業的路徑選擇上,本身成為某一領域的SaaS壁壘和天花板最高,但考慮到支付公司本身的能力模型,成為SaaS所付出的成本極高,并不適合絕大多數情況。 實際情況更多是相反的:某一領域的頭部SaaS拓展支付能力,例如美團、有贊,在成為行業頭部服務商后,均選擇自己收購支付牌照。
而對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投資并購或戰略合作行業中現有成長型SaaS服務商是更為實際的選擇,通過雙方在能力、客群上的互補,支付公司既能快速獲客,也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綜合SaaS解決方案。
拉卡拉:服務小微商戶新零售生態 拉卡拉成立于2005年,是國內領先的獨立第三方支付公司。2019年4月,拉卡拉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A股真正的第三方支付第一股。 2019年上半年,拉卡拉支付交易金額達到1.7萬億,交易筆數36.7億筆,累計服務超過2100萬家商戶,處于國內收單業務第一梯隊。 但拉卡拉體系并不局限于傳統意義的線下收單,擁抱移動互聯網,為小微商戶提供全場景的支付能力,是拉卡拉過去5年中支付交易金額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展望未來,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表示,拉卡拉從2019年開始全面推行4.0戰略,全維度為中小微商戶的經營賦能。
隨著互聯網時代進入下半場,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結合誕生新業態,傳統產業迎來數字化浪潮。順應這一變革,拉卡拉4.0戰略中,服務體系“基于云、基于科技、基于人工智能”三大趨勢明顯。同時,在服務小微商戶新零售生態中,支付與SaaS協同效應顯著。 2019年8月,拉卡拉正式公告戰略投資千米。千米是一家在分銷端和門店端為商戶提供完整數據化、互聯網化解決方案的SaaS服務商,同時賦能品牌商、分銷商、零售商,與拉卡拉在新零售領域的客群、服務存在明顯協同效用。 2019年10月,拉卡拉集合自身支付核心產品與千米分銷云、新零售云產品,正式發布云戰略系列產品,即“拉卡拉云小店”、“拉卡拉收款碼”、“拉卡拉匯管店”和“拉卡拉云收單”,滿足新零售生態中商戶經營全方位需求。 這里以“拉卡拉云小店”產品為例,說明拉卡拉云戰略是如何更好賦能中小微商戶。 “拉卡拉云小店”是一站式門店經營解決方案,重點聚焦母嬰、生鮮、快消等3個行業客戶,其通過“門店收銀+線上H5商城+小程序商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模式,打通線下線上消費場景,無縫對接達達、美團等配送平臺,并根據不同行業應用場景提供個性化服務。
例如針對母嬰行業客戶,提供預約消費、計次卡券、商品寄存、寶寶成長計劃等服務;針對生鮮行業客戶,提供智能稱重、收銀機在線改價等服務,差異化滿足商戶日常經營過程中的商品上架、會員管理、訂單管理、數據分析、營銷管理以及進銷存管理等問題,幫助商戶更好做生意,提升經營效率和營收。
此外,“拉卡拉收款碼”、“拉卡拉匯管店”兩款產品,同樣是基于云和微信小程序生態,幫助商戶更好地服務客戶;而“拉卡拉云收單”產品,則是面向中小商業銀行等機構的技術輸出,提供包括條碼支付系統、風險監控系統等在內的整體收單受理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其提升客戶服務能力。 3.3 跨境支付正待爆發 傳統上,典型的跨境進出口貿易是大額、低頻的,銀行在這一領域支付服務中處于壟斷地位。近年,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各類新興場景規模快速增長,催生小額、高頻的跨境支付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外管局對于資本項下資金跨境嚴監管,第三方支付公司短期內無法介入這一領域。 因此,國內各類創新型支付公司參與人民幣跨境支付,高度依賴于跨境電商場景,主流參與者分布在跨境電商交易相關的三個環節:收單、資金歸集與全球下發、匯兌與資金出入境。對于國內持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說,其參與的環節主要是匯兌環節的末端,即人民幣或外幣跨境。
跨境支付是第三方支付交易額增長最快的領域,過去幾年始終保持100%以上的年化增長,2018年全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與的跨境支付金額約4800億人民幣。預計未來3年跨境支付領域增速會逐漸下降至50%以下,到2020年跨境支付交易額體量可以突破萬億。
從全球跨境支付產業鏈來看,創新涉及到多個類主體間的支付清分,從C2C到B2B,大量支付場景正在發生改變。而目前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所參與的匯兌和資金出入境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個領域,本質上是依托牌照提供支付通道,商業模式核心是依靠支付手續費和匯差賺錢,長期來看這一模式下支付規模和增值服務想象空間有限,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度不高。
未來,第三方支付在跨境領域的想象空間在于:第一,脫離單一的電商場景,拓展各類場景和不同主體之間的跨境支付服務;第二,從單一的牌照生意向支付產業鏈更多環節延伸,拓展全球支付網絡建設能力。
04
第三方支付未來展望 從更宏觀的視角——產業生態圈的角度來看,支付服務和在此基礎之上所延伸出的產業支付生態,未來都將成為各個生態圈的基礎設施。 4.1支付將成為生態圈基礎設施 未來,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某一場景下的終端客戶、內部經營管理、上下游供應商等要逐步實現在線化。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各方參與者需要鏈接,支付服務則成為鏈接各方的重要基礎設施。 一方面,交易是各類產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支付可以打通端到端的交易場景。例如,中國平安的醫療健康產業布局中,從保險到健康服務再到醫保和商保的支付,平安都會通過自有的支付能力進行打通和鏈接; 另一方面,支付積累的數據價值將超越支付服務本身,基于“數據資產”支付公司可以提供企業經營所需的各類服務。 例如,支付寶與零售商的合作中,內部會評估獲取的個人用戶數據資產價值,并拿出等價的資源進行回報。在部分特定場景(如雙十一),支付寶將內部數據分析結果免費給到零售商,提升零售商的營銷效率。零售商向支付寶開放數據的意愿增強,支付寶生態中數據也會愈發準確,金融、營銷等增值服務價值會隨之提升。
建立在支付基礎設施之上,國內零售、教育、供應鏈等領域正在形成數字生態圈。支付公司則是生態圈基礎和生態內部各類數據分析與金融服務的重要提供商。 4.2 支付行業商業模式變革 未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商業模式將隨著業務重心的變化而發生變革。 愛分析將支付公司核心收入分成三類:支付手續費、銀行備付金利息收入、增值服務。2018年之前,第三方支付主要收入來自于支付手續費和備付金利息收入,其中后者占比接近20%;2019年實行備付金全額存繳后,行業收入主要來自支付手續費,對于通道業務為主的中小公司的利潤空間擠壓明顯,而頭部公司受影響不大。
隨著各類基于數據的增值服務在產業落地應用增加,增值服務有望超越支付手續費成為行業主要收入來源,尤其是金融服務與各類SaaS服務,想象空間將遠超支付服務本身。 4.3 產業支付生態展望 從行業格局和商業模式上來看,短期內個人支付生態不會再發生大的變化,產業支付生態則是第三方支付行業未來布局的重要方向。 云計算等技術的大范圍應用,使得“支付即服務”模式落地。更進一步地,支付公司圍繞客戶需求提供綜合服務解決方案,這其中支付與SaaS的融合將是行業新機會。 產業數字化需求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另一條主線。隨著產業數字化進程深入,產業主體公司對支付服務產生兩方面新需求:交易鏈接與基于數據的衍生服務。基于此,支付行業新的商業模式誕生,支付手續費將不再是支付公司主要贏利點,各類衍生服務使得支付生態天花板得到極大提升。 最終,支付公司如何借力SaaS建立自身的數字生態體系?支付與產業需求的融合該怎么做,有哪些具體案例?跨境支付產業鏈上又有哪些新模式在誕生? 以上問題的答案,詳見愛分析近期發布的下一份支付報告,詳解產業支付生態。 結語 過去5年間,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刻地變革了個人支付生態。從2019年開始,產業支付生態逐漸顯現雛形,第三方支付迎來重新定義。 愛分析認為,不同于個人支付生態雙寡頭壟斷的格局,未來各個產業生態圈中都有望出現支付“新巨頭”。第三方支付公司該如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呢? 盡管產業本身千變萬化,但總體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與產業數字化進程的方式是一致的:從產業對于需求出發,抓住開放API與SaaS大規模應用兩大機遇,面向特定產業打造包括支付、數據分析與決策、金融、其它經營管理服務在內的端到端服務能力。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